新闻资讯
来源:成都网站建设 作者:赛维思网络 发布日期:2014-03-31 浏览:2260次
最近我在反复思考两个问题:1、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是在集中,还是分散?2、移动时代,入口是否还像PC互联网时代那般重要?
通过一些数据与案例分析,我得出的答案是:移动的流量在集中,重要的不是入口,而是移动场景。当然这个结论也是一家之言,是基于我所得到的数据上做出的分析。
移动领域“马太效应”加剧
前几天看到朋友曾航在“移动观察”里的稿子说,移动的流量并不是在越来越集中,而是越来越分散。倘若从游戏分发,获取流量的通路来考核,目前流量的确在分散。现在一款游戏,有手机助手类渠道,有手机预装,有手机应用商店,有应用媒体…等等渠道获取流量,的确是分散了。
不过,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,结论却是相反的,移动流量其实在集中。
来自友盟的数据显示,2013年12月,生活助手、音乐音频、拍摄美化等类别的APP,Top3应用的用户覆盖率高达80%以上,并且这些应用的人均日启动次数同比平均增长了10%。另外,音乐、拍摄、视频等流量最大的APP,增速在2013年明显放缓,新的开发者更关注游戏等领域。
总结起这段话,移动领域,马太效应在加剧,“强者愈强”,流量与用户时长都向各个领域强者集中。不过,这并不表示,“入口”还会像PC时代那样重要。
其实,“入口”一词让我觉得很困惑。在PC互联网时代,浏览器是入口,门户是入口,百度是入口,QQ也是入口…甚至淘宝也成了入口。这是个界定不够严格,能够套用到所有成功互联网公司的模糊概念。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继续,再进一步的链接,由此带来了许多改变,譬如,浏览器的重要性在下降,来自美国的一份数据是,美国互联网的流量,移动APP占据了47%的流量,超过PC的45%,剩下的8%的流量来自移动浏览器。
当然,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最大的不同,或许还在于,入口不再重要,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场景。
这个结论,隐藏在百度与腾讯之间的较量。
BT场景较量:叠加式VS矩阵式
腾讯的移动布局,都是基于微信,上游布局了手机管家、应用宝,下游则是通过微信,进行“场景叠加”,从微信会员卡、微信支付、微生活、大众点评、京东等,都是在为微信这个超级应用,增加各种更为具体的应用场景。腾讯在试图通过微信,打造NextTencent。
腾讯的优势在于,微信的高频应用,吞噬用户时长,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,将社交、游戏、电商、餐饮等等不同维度需求捆绑在一起,链条繁琐,用户进入的门槛也高。更重要的是,它将腾讯的利益与场景提供商绑定在一起,大众点评在餐饮方面不如美团,京东也做不过天猫,自然会屏蔽更多用户。腾讯只能是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,无法覆盖更多的用户,也无法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。
与腾讯的场景加法不同,百度的布局,则是矩阵式。上游有百度手机管家、91助手等分发,而中部的布局,是百度强项——它有14款用户过亿的产品,其中以手机百度、百度地图为重心。
百度与腾讯在场景较量中的优势,很大程度上是,它有“搜索”基因,用户都有“工具依赖”,有问题,百度一下,找房子,百度一下…垂直领域的APP,是覆盖用户2/8需求,这些需求,搜索一样可以,不过,用户的长尾需求,搜索一样可以覆盖。从搜索,到直接反馈购买,这样的场景对接,是最顺畅的。
百度与腾讯的场景较量中,不足是支付与账户体系。不过,随着百度云、百度音乐、百度吧贴、百度金融、百度糯米等产品逐渐发挥矩阵效应,百度在移动端的账户体系发展速度远远快于PC端,接下来,百度还将在支付上发力,以期形成闭环。
在未来,用户是通过打开微信,再通过我的银行卡找到具体的场景服务,再支付完成消费,还是直接通过手机百度搜索,完成支付与消费?我更倾向于,后者,它有更短的操作。
移动时代为何更看重“场景”?
百度与腾讯目前的布局,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答案。其实即便是PC时代,也是如此。支付便是更需要场景,而不是入口,腾讯支付做不起来,财付通远远落后于支付宝,不是腾讯流量不够,也不是入口不强,同时腾讯电商也不如淘宝、天猫。
说到底,场景更贴近用户使用习惯。这样说来,场景与入口的区别,其实可以视为:场景是从用户习惯出发,更贴近用户习惯,入口是从生意角度出发,更倚重资源。
目前,百度已有糯米、爱奇艺、去哪儿…相信百度的支付也会很快发力;腾讯开始越发加重微信端的分量。可见,双方都在场景的横纵布局中进一步发力,毕竟能让场景快速落地的一方,才有可能决战未来。
Copyright © www.svis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成都赛维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蜀ICP备13002520号-3 Sitemap